CN EN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   新闻   /   专题报道   /   历年毕业生作品展   /   正文

分享

2022年艺术史论系毕业讲演会在线举办
2022.06.22

2022年6月20日,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艺术史论系第六届毕业讲演会在线举办。讲演人涵盖14位2022届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他们结合已获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在线分享自己在艺术史论研究、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千余名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和来自社会的艺术爱好者在线参与了本次活动。

毕业讲演会下午场

学术主持:陈岸瑛教授

讲演会上午场由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主持,李静杰教授、张敢教授、王小茉副教授担任学术评议,两位博士生、三位硕士生和两位本科生毕业生做专题报告。陈岸瑛在开场时介绍说,本硕博同台竞技,是艺术史论系毕业讲演会的传统特色,除了向社会推介学术新人,也给不同学习阶段的同学一次相互交流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陈岸瑛指出,上午场的学术报告涉及“空间”和“图像”两个关键词。艺术史研究,除了涉及时间,也涉及空间、地域,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会产生艺术聚集现象,形成整体性的艺术风貌。如两宋时期的开封、杭州,明清时期的苏州、佛山,阿尔卑斯山南北的市民城市与商贸交通,为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条件。在此过程中,原本与生活、生产、交通、贸易相关的自然环境会逐渐演变为人文风景,并进入到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之中,形成广泛流传的图式。

张鹏飞同学将我们带回两宋时期的杭州,就西湖和运河周边的寺庙分布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高登科同学将我们带回明清时期的苏州,就清代苏州版画中的万年桥图像展开视觉文化分析;孟彤同学将我们带回文艺复兴时期汇通南北的阿尔卑斯山区,讲述北方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的“溪山行旅”;曹筱若同学探讨了19世纪中叶美国风景画中的热带美洲图像;李秋红同学从平结衣饰和纹饰切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横跨欧亚大陆的物质文化交流画面;毛祎莎同学通过对比汉藏罗汉形象,勾勒出明代壁画中汉藏文化交流的视觉轨迹;孙千雅同学结合石窟遗存和文献,复原了北朝晚期邺城佛教思想信仰多元交汇的盛景。

学术报告人:张鹏飞/高登科/孟彤/曹筱若/毛祎莎/李秋红/孙千雅

张鹏飞 | 杭州吴越两宋寺院物质文化分析

张鹏飞的演讲题目是《杭州吴越两宋寺院物质文化分析》,主要介绍杭州吴越两宋寺院分布、杭州与其他区域寺院物质文化交流情况、寺院功能等。近400年间,杭州两度成为国都,是东南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寺院物质文化资料丰富,有重大研究意义。吴越两宋杭州城内外寺院分布重心从西湖周边转向运河周边。宋代明州、北方信仰建筑进入杭州寺院,杭州也成为全国著名的佛像造作地,山东、明州等地寺院在此造像。寺院建设对杭州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龙井因辩才元净退居重建旧寺成为胜地,积庆山小麦岭也因陆续寺院建设促进开发。皇室坟寺有秩序地排布在方家峪、赤山等地,寺院接待功能有效补充了朝廷馆驿制度。

高登科 | 万年利涉——清代苏州版画中的万年桥图像

高登科以清代苏州版画中的万年桥图像为切入点,为大家展示了他论文中的一个章节。“万年桥”图像体现了乾隆帝行迹与“万年利涉”的观念。万年桥题材的苏州版画表面上的商业繁盛与万民欢腾,背后有怎样的政治意图?万年桥多次被创作成苏州版画,这批版画的受众是怎样的?在清代的岁时节令中,万年桥题材苏州版画又有怎样的用途?

根据高登科的研究,清代苏州版画作为当时的大众出版物,受到清代皇权观念的显著影响,例如反复出现的“万年桥”“西湖十景”等图像均与清帝南巡有直接关系,而 《时宪书》中的图像则是王朝正朔的象征。

孟 彤 | 复现的阿尔卑斯山景——老勃鲁盖尔的全景风景画

孟彤以《复现的阿尔卑斯山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全景风景画》为题进行了汇报,聚焦《大风景》《季节组画》两个作品系列,总结其包罗万象的全景式风景画的特征及成因。在老彼得·勃鲁盖尔艺术生涯的早期,一次南方之旅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景带到他的心灵和笔端,并成为他风景绘画中最经典的意象,更是直接促使他发展出视角高远、细节丰富、以楔形块面为主的构图样式,人物相对于广袤自然进一步渺小化了。阿尔卑斯山在勃鲁盖尔的风景绘画中数次复现,从起初的写实范畴进入后来的虚构布景,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思考风景写生的创作方法、艺术对自然的写实与写意等议题,也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勃鲁盖尔风景画探索在16世纪北方文艺复兴艺坛中的重要意义。

曹筱若 | 丘奇《安第斯之心》中的热带美洲风景

曹筱若以19世纪美国风景画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油画《安第斯之心》(1859年)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视角就其中的热带美洲风景进行图像分析,展现19世纪中叶美国画家在艺术、科学、神学相互作用下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在视觉艺术领域,风景画体现了一种知识的综合性表达,伟大的风景画家能够综合不同学科和时期的知识创造出最能反映自然精神的表现手法,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领悟自然。

毛祎莎 | 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罗汉图像分析

奉国寺位于辽宁义县,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殿内壁画罗汉图像补绘于明代,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能够反映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遗迹。十六罗汉在释迦佛入灭之后,弥勒佛出世之前,不入涅槃,传承佛法,为众生做福田,其救世主功能,使得罗汉信仰在五代以后日益流行。十六罗汉表现在奉国寺大殿室内前壁显著位置,反映了希冀藉此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强烈愿望。奉国寺壁画罗汉图像是典型的汉藏艺术融合体。罗汉的手印与持物采用了藏传佛教表现形式,排列方式以及罗汉造型、背景表现则一如明代汉地罗汉。

李秋红 | 南北朝隋代平结图像及其西方来源

李秋红同学的讲演围绕南北朝隋代外来纹饰,以学界认知盲点平结图像为中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指出平结又名赫拉克勒斯结,由一对方向相反的单结组成,以打结区域中轴对称为特征,作同侧绳带同上或同下表现。平结起初出现在衣饰上,随后进入到造型艺术中的人物衣饰形象和组合式纹样中。平结纹饰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特殊性和外来文化属性,还没有引起学界充分注意。她通过系统梳理服饰平结图像与植物平结图像的发展脉络,揭示出平结图像从地中海周围,经西北印度与中亚、西域传入中原北方的过程,阐明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为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再添新证。

孙千雅 | 北响堂山南洞与南响堂山石窟造像分析

地处东魏、北齐首都邺城近郊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系密切关联皇室贵族的北朝晚期首要石窟寺院,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和信仰的发展变化情况。本研究旨在解析北响堂山南洞与南响堂山诸窟原初内容,探讨其表述意涵与相互关系,从而揭示洞窟整体思想,理清这一时期邺城地区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北齐时期邺城地区石窟重视呈现多种佛教思想与信仰。在这之中,净土信仰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与原有主流法华经、菩萨行思想,以及同时期流行的华严经、般若经等思想,构成多种有机组合关系,形成极具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佛教物质文化,呈现南北朝佛教向唐代佛教过渡的物质文化层面的鲜明阶段性特征 。

学术评议人:李静杰/张敢/王小茉

在上午场讲演结束后,李静杰教授就与佛教物质文化研究相关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张鹏飞同学选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该同学在研究时把每个时段都分成旧有寺院和新建寺院,整理出令人信服的、有文献支撑的数据,既宏阔又细腻,富于学术新意。毛祎莎同学关注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其研究对象的绘制年代偏晚,一直未受应有重视。她通过深度阐释,得出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明代壁画是汉藏文化融合体的认识,作为本科生毕业生,其课题研究可圈可点。李秋红同学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新问题。她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论述,解决了问题,做出了学术贡献。孙千雅同学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采用类型学与图像学并重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响堂山石窟造像分析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

张敢教授谈到,艺术史研究应该紧紧把握住艺术的本体,不论引入何种研究方法,借鉴哪类学科,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今天的人往往看重科技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但人类的情感和感受有恒定性的一面,不因时代变迁而变异。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关乎心灵情感,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史学科因此意义重大。作为西方美术史研究专家,他也特别强调,中国学者研究西方美术史,和研究中国美术史一样,都是出于中国艺术学科内在的需要。在全球化时代,了解异域文化是必须的。百年来,中国艺术创作客观上受到西方影响,需要了解其源头,才能更好地创新创造。中国学者对于西方美术史研究,同样能做出学术贡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立场。他对年轻的研究者们提出的期望是:要不断培植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在浩若烟海的人类艺术遗存中,发掘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粹部分;也要尽可能打开眼界,打开胸襟,坚持博观约取,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的美术史研究,都将殊途同归地助益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文化建设。

王小茉副教授指出,七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讲演,体现了艺术史论系近年来探索的研究特色,即在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的范畴中,关注物质文化问题。首先,这种调整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在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研究范式愈发分离、愈发强调各自学科独立性的情况下,系内的教学科研重点能够有所聚拢,更有助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合力。其次,七位同学的成果再次说明:好论文、好学问的根本基础,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正是问题的新意,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超越了单一的图像学、类型学和形式分析,注重与物质文化有关的语境还原、图像流通,挖掘深层的文化动因。其运用更综合,视野更开阔,资料组织更丰富。最后,上午两个小时的讲演,也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有着感知“深远过去”的力量,物质在形塑与确立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人曾说“历史总是表现为细节的”。七位同学的论文选题均“以小见大”,恰是小切口、对细节的考证(而非琐碎的堆砌),才能为我们理解“宏大叙事”、认识和再次认识核心议题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证基础。

毕业讲演会下午场

学术主持:郭秋惠副教授

毕业讲演会下午场由艺术史论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郭秋惠主持。她指出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无论古今或中西,无论工艺或设计,都关乎从生产到消费,从流通到产业,从文化到风尚,从工匠到设计师,从中间商到消费者等诸多环节;无论人、事、物、境等,均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性。

工艺、设计、生产、流通、消费、文化、风尚是无法分割的研究链条。周晨佳同学分析宋代商号镜虽然艺术价值不如前代,但铜镜行业却繁荣一时。黄昊东同学指出明代珠宝首饰虽礼制为尊,却无法阻挡时尚的流行与礼制的僭越。董勃同学通过展览揭示18世纪的中间商引东风西渐,促进了“中国风”在法国的传播。

周度同学研究柯布西耶的装饰观,论述他为发展法国装饰业,拥抱机器生产,推崇亲近大众的民间艺术。凌敬淇同学认为意大利时装产业的形成,是生产方式、工业生产能力、产业布局和政府、时尚机构及媒体、商会等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范君同学通过中国传统大木作工具主题展,凸显工具、工艺、艺术风格的紧密联系。刘欢同学基于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实践,结合案例分析“荆作·楚生活”的品牌规划。当下中国,设计创新、展示传播、文化消费、艺术管理在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中,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为文化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周晨佳 | 宋代商号镜的造作与流通研究——以铭文为中心

周晨佳同学以宋代商号镜为研究对象,以铭文为切入点,考察了商号镜的造作与流通情况。她系统地收集、整理了595面商号镜材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商号镜铭的形制与文本特征,并指出其固定的形制或来源于两宋店铺的实体招牌,而统一的文本则使得商号镜铭具备了商标与广告的双重功能。她进一步强调了商号镜铭的史料价值,分析了家族式生产下的品牌意识、品牌扩张与分化、销售策略、经营模式等问题,为揭示工艺美术的商品性要素提供新角度,丰富了学界对宋镜的认识。

黄昊东 | 礼制与时尚的消长——明代珠宝首饰设计

黄昊东同学以明代镶嵌珠宝类首饰为研究对象,突破学界既有“释名”和“举样”的研究框架,从设计的视角出发,综观维护礼制与追逐时尚这两大时代需求在此消彼长态势下所引发的设计策略变化。 为求隆礼,设计从突出“华夷之辩”和“上下等威”出发,构设了繁密的冠服首饰体系。为视觉庄重,采用“对偶中正”的构图法则。为感官凸显,借鉴礼制中的五色衍生观念,追求五色齐备和撞色搭配;为兼顾效率性、标准化和多样性,宫廷生产有繁密的组织机构,采用模件化设计和分工式制作的方式。随着明后期奢僭四起,珠宝首饰设计从为抽象的制度服务转向了为个人的消费欲望服务,君、臣、民在奢侈竞赛中催衍出堆盈的时尚。那时频采宝石、繁密镶嵌、新样叠出,失控的时尚最终趋向堕落,设计风格的演进不由引起今人的反思。

凌敬淇 | “二战”后意大利时装产业复兴与跃进的成因及影响

从“二战”后至1963年,意大利经济高度繁荣。凌敬淇同学探析此时意大利时装产业复兴与跃进的背景、成因及影响。她论述意大利如何通过“外推力”(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尺码”引入)与“内驱力”(意大利时装产业“价值链”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摆脱法国近百年国际时尚统治地位,实现民族时尚独立。意大利时装产业在“二战”之后高速发展,推动了时装从“量体裁衣”向“量化成衣”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促进了纺织工业与时装设计相融合,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构建全球化时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时装工业美学”的浪潮中,米兰“企业家——样式设计师体系”(Entrepreneur-Stilista)为意大利塑造国家时尚身份并掌握国际时尚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 度 | 勒·柯布西耶装饰观解析——以《今日的装饰艺术》为例

周度同学从柯布西耶的装饰观出发,探究其设计理论的发展,也对装饰问题进行再思考。勒·柯布西耶的《今日的装饰艺术》出版于1925年,是对法国地区20世纪20年代设计现状的评论。同时,20世纪初的法国装饰艺术行业面临商业和美学两方面的深刻危机,柯布西耶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现代化方案。首先,从对于民间文化的追寻中,他发现了法国装饰艺术行业核心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即贵族式的个人化价值观。为此,应当引入民间文化进行纠正。其次,应当将装饰艺术工具化,为人类赢得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细化至家具领域,柯布西耶则进一步提出了“模式—需求,模式—家具”的理论,使家具成为人类机器,指向标准化的生产。柯布西耶也展开了家具设计实践,如“标准柜”、“LC”系列家具等,以印证理论。

董 勃 | 东风西渐——奢侈品商人与“中国风”在法国的传播

董勃同学以奢侈品商人为研究视角,讨论其对18世纪中国风在法国传播的重要作用。海上贸易兴起后,欧洲列强纷纷与中国建立友好往来,特别是路易十四执政后的法国国力强盛。统治者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宫廷,在17至18世纪间,与中国展开了绵延百年的独特外交。富有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的中国艺术借着和煦的外交之风吹入了法国,引发了自上而下的中国风尚。她结合政治、思想、经济等背景,阐述中间商的业务类别和艺术品位;并重点分析中间商在进口、改造、模仿、创造的过程中,和法属印度公司、法国皇家制造厂、工匠、艺术家等多方合作,发挥重要影响。

范 君 | 道器之间——中国传统大木作工具展方案策划

范君同学基于项目实践,分享了以中国传统大木作工具为主题的展览策划方案。他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实物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梳理目前国内大木作工具的历史研究成果,分析大木作工具的工序、发展史等策展线索。然后,有机整合古建遗构、实物藏品、场景复原、互动游戏等展览资源,形成 “取材、量划、解木、砍斫、平木、锯与刨的革新、独乐寺营造”七个展览部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大木作技艺的演变与成就。同时,还参考博物馆学与策展理论,结合了艺术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工具,力争在展览形式上有所突破,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

刘 欢 | 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荆作·楚生活”品牌规划及相关研究

刘欢同学以毕业论文相关的实践项目为主线,梳理总结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及“荆作”“楚生活”品牌的发展路线。她作为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系统梳理楚文化的基本成就与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提取楚式漆艺中不同文化元素。她结合工作站实践,分享为“荆作”“楚生活”品牌进行的市场调研、品牌定位、视觉标识设计以及产品体系构建,全方位规划地域文化及传统工艺品牌化路径。

学术评议:张夫也/章锐/周志

张夫也教授指出整场演讲会充满浓郁的学术氛围,参加演讲的七位同学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主张,不乏闪光之处。周晨佳同学的研究非常聚焦,锁定宋代商号镜,研究相当深入细致,后面的总结也很到位。黄昊东同学研明代珠宝首饰设计的,揭示“礼制”与“时尚”的博弈及呈现的特点,反映出一定的批判意识。凌敬淇同学针对时装产业的构建与发展这一“大设计”主题,从纵向的历程系统地梳理意大利时装产业的建构过程和发展脉络,从横向的维度和产业链的范畴,深度剖析意大利时装产业的核心要素。周度同学详尽解析柯布西耶的装饰观,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同等程度学生当中最深入的一位。董勃同学的研究发现了奢侈品商人的很多的优点和优势,肯定了他们在“中国风”传向法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为推动奢侈品的发展做出贡献。范君同学通过具体的大木作工具展览方案,分析展览脉络、文创产品及社交实物等方面的内容,令人印象深刻。刘欢同学深入细致分析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品牌规划和产品框架,对具有悠久历史的荆州传统工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章锐副教授认为艺术硕士同学们的论文,充分体现了清华美院以艺术史论教育为基础的艺术管理专业特点。同学们针对论文的主题:17至18世纪法国“中国风”的形成与特点、大木作工艺的研究、楚文化与漆器的研究,进行学术研究与深入分析。他们的论文又结合自己在工作与学习期间的实践,通过展览、非遗工作站等形式,实践了艺术管理在“做”中学的理念。董勃同学的论文从法国17-18世纪艺术品交易商对法国艺术品中 “中国风”的影响的角度,策划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展览;不仅令人对跨文化艺术交流有了了解,而且更呈现出了这一现象背后被忽视的艺术交易商的作用。与董勃同学仰望历史的星空,选取研究主题不同,范君同学的论文更加脚踏实地。他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策划的关于手工大木作工具的展览,通过展示、互动、衍生品等活动展现了工具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揭示了工具自身也是传承传统与文化的载体。刘欢同学长期深入湖北荆州非遗工作站,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论文撰写,可以说“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她的论文既从艺术管理的宏观角度探讨了如何为荆州漆器进行战略规划与开发,又从管理的微观角度进行对品牌具体的运营、形象设计与财务核算。祝贺各位同学,愿前程似锦,更上一层楼!

周志副编审指出,七位同学虽然选题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切入视角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优点是都能够小中见大,从具体的、微观的现象、文本、角色、活动出发,主动寻找问题,并尝试通过严谨的考据和论证,给出自己的解答。无论是从学术视野的广度、思辨的深度,还是观点的创新性上来看,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体现出艺术史论系扎实的学术基本功训练和多年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今后,这些同学如果能够再接再厉,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开拓的话,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一、进一步建立起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坐标系,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二、在扩展学科和专业视野的同时,能够以更加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三、进一步理解研究对象个体性特征和普遍性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因小而失大;也不要忽视了现象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图 、文:艺术史论系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