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2019年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研培计划工作团队作为唯一的团体代表入选。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活动组委会和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经过第一轮评议,确定了100名候选人名单,经过专家委员会第二轮投票、评议,从100位候选人中确定了30位提名候选人,最后,专家委员会经过第三轮投票、评议,从30人中确定了10位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其中唯一入选的团体代表为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研培计划工作团队。
清华美院研培计划团队在颁奖现场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宣布评选结果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等出席了在全球财讯中心举办的揭晓仪式。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党委书记马赛及陈岸瑛、原博、王晓昕、杨佩璋、李迎军等非遗研培项目组成员代表,上台领取了奖杯和荣誉证书。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为清华团队颁证,清华美院党委书记马赛在灯笼上签字并点亮了非遗传承之灯。项目组还在现场展示了青瓷+大漆茶具、珐琅首饰、年画日新衍生品等清华美院研培成果,得到领导、专家和传承人的一致好评。
美院党委书记马赛点亮非遗传承之灯
(本图来源于光明网)
研培计划工作团队非遗研培成果展示
此外,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原系主任杨先让被推选为201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退休教授杨阳代表父亲领取了荣誉证书。同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总计30位)的还有清华美院非遗研修班学员哀警卫、阿牛阿呷和非遗研培师资班学员寸发标等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清华美院研培计划工作团队领奖代表(从左至右:李迎军,陈岸瑛,马赛,原博,杨佩璋,王晓昕)。
清华美院研培团队、象山非遗保护志愿团队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合影。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启动,清华大学成为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在院校领导支持下,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集合各系室专业力量组成非遗研培项目组,组织实施了包括培训、工作营、展演、展览、论坛、回访、课题研究、出版、政策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非遗研培活动,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至今,清华美院非遗研培项目组组织实施了13期传统工艺研修班,培养、孵化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260余名。项目组秉持“以传统文化为本位,以传承人群为主体”的研培理念,在清华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国际化的办学环境中,为70后、80后、90后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强基础,拓眼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高端交流、孵化和推广平台。
项目组持续关注新生代传承人的成长发展,在培训结束后持续为学员提供专业指导及交流、学习、推广机会。借助清华研培平台,年轻一代传承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的上了央视或网络热播节目,有的作品获奖或被重要机构收藏,有的研发出受市场欢迎的创新产品,有的晋升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甚至还有传承人被评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或省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为振兴传统工艺、非遗扶贫献计献策。
项目组参与了非遗研培计划师资库、专家库建设及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专家巡讲、研讨、项目评审等活动,承担6项非遗研习课题,并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平台上开展一系列纵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项目组负责人陈岸瑛编著出版《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为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还成为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和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站单位,对新疆和湖北的传统工艺振兴事业给予了支持。在非遗研培、重点实验室和工作站平台上,项目组成员走遍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各省,为非遗扶贫、传统工艺振兴、文化旅游融合、城乡文化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专业力量。截至2019年底,项目组对玉树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竹溪县、丰宁县等贫困地区进行了重点帮扶,对荆州、佛山、广州、哈密、日喀则等地给予了持续支持。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马赛签字的灯笼
荣誉证书(局部)
图、文:艺术史论系副教授陈岸瑛
部分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