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到达后,非常随机地遇到村民韦发芬,并到她家拍摄长衫瑶服装。通过对韦发芬的采访,发现长衫瑶服饰图案在数量方面的一个细节特点,即用单不用双。此外,还发现了一个妇女穿戴的手套,上面有刺绣图案,结构简单,穿戴方便,这是之前从未见过的。”
这是贾煜洲贵州省荔波县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记录。荔波县,隶属于贵州省最南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贾煜洲服饰图案考察行的重点目的地。
贾煜洲自2010进入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视觉传达设计系就读本科,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服装学院任教,2019年再次返回清华美院读博深造。10年间,贾煜洲的身份经历着变化与回归,所坚持的创作源泉却始终如一。
贾煜洲在拉片村白裤瑶聚居地留下田野考察的影像
据贾煜洲回忆,她在还“满地跑的年纪”时即跟随父亲和父亲的学生们去各地考察,耳濡目染下也道听了许多民族民间传说。读书后因为考学压力,原本生动的故事传奇也在贾煜洲印象中被慢慢淡忘。直至2010年大学入学前的暑假,她跟随父亲前往广西调研,那些“封存的记忆好像又都浮现出来了”,这也是贾煜洲第一次真正思想上接触所谓“田野考察”的概念。自那时起,她对田野与少数民族文化与图案的兴趣与日俱增,少数民族先人反复推敲、打磨下代代相传的文化留存将贾煜洲“迷住”了,尤其是服饰图案上色彩、造型、疏密关系的无穷魅力更加激发了贾煜洲的深入探求欲。
于荔波县采访瑶族协会瑶族民俗文化研究专家
积累与兴趣引导下,毕业创作阶段中的贾煜洲在王红卫教授指导下,以贵州苗族最为浪漫、最为感人的生命始祖“蝴蝶妈妈”作为图案符号再设计的重点,将苗族的蜡染图案作为装饰灵感,选用玻璃装置,结合LED光效以及激光3D内雕工艺进行极富叙事性和动态感的毕设创作。
《梦幻苗语—蝴蝶妈妈》作品在展出时吸引了不少人群的驻足和观览,文字、视觉与技术的结合赋予作品直观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它以一种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圆满复生了边远山村古老神秘的传说故事。
在不同身份间游走
2020年暑假,贾煜洲痴迷并继续着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图案艺术的研究,开展为期十天的紧凑考察。行程前大量的文献阅读让贾煜洲对考察地点的选取与时间顺序安排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择与判断,她谈到“在读书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点,慢慢感兴趣的点越积越多,就会从这个点串联成为一条线,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又会从一条线扩展成为一个面”。例如从图案问题出发,以求知意识发问:名称、特点、寓意,由此形成一条串联的问题线,而后更深入地去探讨图案的适用范围、制作背景等,在工艺、使用、信仰的无形涉及中,从艺术图案延伸到设计学,扩展到民俗学、社会学,最终建立了一套有因有果的成型体系。在点线面关系逻辑的内在指导下,贾煜洲的贵州考察行计划表逐渐清晰,并且更有针对性。
采访白裤瑶民族服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金秀
岜地古寨拍摄白裤瑶古老的粘膏树
田野考察,离不开的一个步骤是对象访谈,以实名身份被贾煜洲记录于报告的采访对象有35人次。
从村民到乡长,从女扶贫干部到“瑶山乡陀螺王”,从小学教师到《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在不同身份间游走、与之沟通的经历让贾煜洲对荔波县民族文化的认知被立体地建构起来。例如荔波县政府非遗办主任与文管局局长对于当地文化资源的掌握是宏观而广泛的,到乡、村一级的基层干部更细致地了解与之同寨生长的民族同胞,也更本源性地了解民族历史、民俗沿袭,至于与手艺接触最近的织绣妇女,则又能获取曾经未知细节问题的答案……原先的粗略框架在不同人给出信息的填充下日益充盈起来。
向拉片村白裤瑶妇女学习请教刺绣工艺
贾煜洲提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一个独特点在于虽属于同一民族,但支系众多,生活经历、成长背景、社会分工等的不同呈现出丰富的研究资源,不被刻板调查限制,往往能发掘更珍贵的信息空白点。
上下联动,左右旁通
“比较偏远的地方村民跟外界交流相对较少,与外族文化的接触少,受影响小,能够提供出来的信息基本上都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一个完好状态,所以对于这些村民我们肯定是要重点地去采访的。”
但问题也紧接出现:僻远之地村庄、村民的寻找与沟通问题无法仅依凭资料解决。该怎么办?贾煜洲分享了一套经多年积累实证的独门秘法,“其实就是简单的八个字,上下联动,左右旁通”。
向板寨村长衫瑶妇女请教服饰图案寓意
采访瑶埃村长衫瑶老阿婆服饰图案
从已有资料和访谈中寻找当地文化活跃人物,列出名单,开具介绍信,联络县办对口部门,经由当地转达至乡镇。在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带领下,贾煜洲一行能够更便捷地找到这些人物,当地向导对手艺的熟知也让考察“事半功倍”起来——名单人数和调研内容愈加丰富。左右旁通是直接深扎村寨与村民交流,在闲谈的过程中触及工艺文化,热情的村民会主动地分享,甚至呼朋引伴,看热闹的村民也加入进来,他们将其视作一场“珍宝大较量”,各家都想向贾煜洲这群研究人员展示最珍藏的宝贝。
考察岜地古寨,中午与白裤瑶老乡一起在家中吃午饭
淳朴村民们的帮助让贾煜洲一行的田野工作进行地顺利,“我们当时坐车进村,这种车会沿途停下搭载村民,有村民刚赶过集,手里面拎着一笼鸡一笼鸭,有些村民赶着小绵羊就上了车,我们那一路听着非常欢快的乐曲,听着这些鸡鸭鹅在车上叫。”
这是贾煜洲在考察过程中尤其难忘的记忆。
出新知、见新解
在贾煜洲眼中,田野考察是研究的起点,是研究的过程,也是研究的终点。
以少数民族研究为例,起点在于,对于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而言,仅从图书馆、互联网搜寻而得的资料中获取文字信息十分有限,准确性也值得考究,更有写作者主观态度和偏好理论的解读,研究的开展需要一手资料的采集,下田野则促使问题意识的发掘。田野考察过程的意义在于能够最直接最可观地获取一手资料留以个人分析,扩展可研究空间,丰富研究成果,而不会受到已有文献过多的限制与干扰。这是一场跳离“从文本到文本”,出新知见新解的生动实践。而研究的终点,对于研究依据的说明需得回到田野中做验证,“这样我们才能说拍着良心说我们的东西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们的东西是准确的。”
拉片村瑶王府拍摄白裤瑶民族服饰
白裤瑶妇女在村口做刺绣
田野考察的核心,是对真实的追寻。
漫漫考察路,贾煜洲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走在路上的学习者”,少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多代人的智慧积累,每一次田野考察,都是一场谦虚虔诚的从心之旅,带着问题从求知到求真,向专家取经,向村民学习,在疑问的解答中逐渐树立起一个立体而完整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步互为关切,都是可依可循,有理有据。
穿着白裤瑶民族服饰
学习白裤瑶民族服饰穿着方法
村寨村貌
“如果说你只是一个普通游客,那么你所看到的就是一个宁静的田园风光和一些村寨族群。但是,作为多年来进行田野考察的我,当我看见他们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们对本族群文化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年轻人有好奇心,有向国外探索的欲望,但却忽视了很多本土的、民间的文化智慧与工艺精髓,这些仍然在少数民族生活中有很好的保留与传承。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创造出博大精深且富有族群个性的图案艺术,其实,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学习研究、去探究与传承的。”贾煜洲希望能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图案艺术研究下去,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精美艺术。
村口穿着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妇女
访谈中,她有回忆到一个细节:“那些村中的妇女,他们穿着自己少数民族的服装,非常安静地坐在那,可能三五个妇女,就坐在一个树荫下,或者坐在她们的家门口,安安静静地一针一线去绣他们的衣服,绣他们的图案、他们的花。”
大家都被打动了。
前往岜地古寨的石子路,途中与牛群相遇
穿着长衫瑶民族服饰的老夫妇
采访/朱滢
艺术史论系2018级本科生
资料提供/视觉传达设计系
2019级博士生
贾煜洲